第七十二章 目前女作家的作品,我不大读,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看(2 / 2)

195o年,张爱玲曾经参加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参加土改两个月时间,但是由於无法写出政府要求的「歌颂土改」的作品,颇感困惑。

她感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加之与胡兰成的关係,面临政治方面的压力。

1952年,声称「继续因战事而中断的学业」,隻身离开中国大6,迁居到香港。

张爱玲在香港期间,任职於美国新闻处(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开始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土改」时期。

由於作品与当局的主流格调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在大6界,张爱玲也因此长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所改观。

张爱玲在香港期间结识毕生挚友鄺文美及宋淇。在宋淇力捧下,成為电懋的编剧主力之一。编剧收入成為张爱玲往后手稿曝光,这是目前仅见的张爱玲唯一一篇描写台湾的文章。

1967年,张爱玲获邀担任美国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并且开始将清朝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翻译成為英文。

1969年,张爱玲移居加州,受聘於柏克莱加州大学。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磯,晚年於寓所深居简出。

1995年,张爱玲的房东现她逝世於加州洛杉磯西木区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直接死因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张爱玲生前遗產共有美元存款约两万坛的四大才女,成為上海滩灯红酒绿文化的牺牲品和达官贵人的玩游之品。

同一时期,上海还有一大批「小姐作家」。她们相互之间作矜持状,各自谈及同时代的女作家,都流露自傲,各不相让:「目前女作家的作品,我不大读」,「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看」,..。

苏青与张爱玲则互唱互和彷彿唱双簧:「只看张爱玲」(苏青语),「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张爱玲语)。

潘柳黛在《论胡兰成论张爱玲》中,对胡兰成说张爱玲有贵族血液(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尖刻地讥讽这关係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隻老母鸡,上海人吃黄浦江的自来水自称「喝到鸡汤」的距离一样,以上海人脑筋之灵,不久将来,「贵族」二字,必可不脛而走,随后果真有「贵族排骨麵」上市;后来张爱玲到香港,有人告诉她潘柳黛也在香港,张爱玲回答说:「谁是潘柳黛?我不认识。」

张爱玲在香港大学文科就读时有位好友炎樱,张爱玲在书中有多次描写,并录下一些炎樱语录。

张爱玲对炎樱的描写有:「炎樱姓摩希甸,父亲是阿拉伯裔锡兰人人(今斯里兰卡),信回教,在上海开摩希甸珠宝店。母亲是天津人,為了与青年印侨结婚跟家裡决裂,多年不来往。

炎樱的大姨妈住在南京,我到他们家去过,也就是个典型的守旧的北方人家。炎樱进上海的英国学校,任prefect,校方指派的学生长,品学兼优外还要人缘好,能服眾。

我们回到上海进圣约翰大学,她读到毕业,我半工半读体力不支,入不敷出又相差过远,随即輟学,卖文為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