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先说《华严经》,但无人能明白,所以他从说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开始;此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为《阿含经》。
「第二转无相法轮」,藉由对空性的认知,烦恼、生死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世间一切法皆无自性;此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为《大品般若经》及《小品般若经》。
有些众生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对无自性再分别解释,「第三转善分别法轮」的《解深密经》、唯识方广诸经、《如来藏经》、《妙法莲华经》,详细说明万法唯识所现,心的体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佛陀在婆罗双树间般涅盘被现后,学者对於摩揭陀俗语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
佛教的理论是关於解脱的理论,语言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所以佛陀拒绝弟子要求依婆罗门传统以梵语为统一的传教语言,而允许弟子以自己的方言语音来持诵佛陀所说教法。
早期的佛教经典不以梵语诵持,经律到后来才混合梵语进而出现梵语版本。存世的最早的佛经犍陀罗佛教原稿的撰写时间在公元前一世纪至三世纪之间,悉达多生前及死后百余年内并无任何历史记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