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香港移居潮(1 / 2)

第349章 香港移居潮

在1946年的夏天,内战的硝烟已弥漫华夏大地,富人们再一次迎来由北向南的迁移,而香港成为南方最终目的地。

此时的香港人口,已经恢复至战前水平,达到160万人。

随着越来越多的富人流入,香港终于迎来‘史上最大的发展机遇’,这一历史时刻才是香港真正崛起的关键。

因为在这一批流入的人口中,有很多是江浙沪的企业家,他们带来了资金和设备,也带来了技术和管理,将香港的工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前世,没有香港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发展,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地产旺盛。

陈光良站在中环德辅道的平安银行大厦10层办公室窗户前,望着维多利亚港的繁忙景象,心情显得很不错。

他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庆幸自己先跑一步,这种心情就好比前世的‘空仓时,遇到股市大暴跌’,那比赚钱还快乐。

回到自己的办公位上,陈光良思考着一些事情。

来到香港后,他依旧没有停止‘投机’,其中黄金便是他最大的投机项目。

他前前后后将800多万美元的资金,调入香港,可谓大手笔。

但实际上,投资‘迫签港币’已经投资50万美金,投资航运预算150万美金,投资地产预算600万美金,正好将800万美金用掉。

好在投资地产预算的600万美金中,至今年年底,预计也就使用300万美金出头(建筑费是陆续支出);而投资航运的150万美金,至年底也就用到100万美金不到(自由轮分期付款)。

这样一来,陈光良将相当的一部分资金,去购入黄金现货。

“老板,这是最近从金银贸易场的购买黄金记录!”叶熙明走进办公室,递给陈光良一份资料。

“嗯,我来看一下,接下来购入现货不要停,香港要迎来一大波江浙沪商人,他们不炒黄金才怪!”

叶熙明一震,虽然跟老板那么多年,但老板的预见性依旧让他震惊。

要知道,早在抗战结束后,老板似乎就知道今天的事情。

“好的,现在我们平安已经已经是金银贸易场的理事,购入黄金现货是持续进行的。若不是我们缺乏一个主持炒黄金的人,就是金银贸易场的常任理事也可以争取下,若是老板出面,理事长也是您的。”

陈光良笑道:“我们买进的是现货,也不从事黄金进口,哪里轮得到。更何况,有时候真正的胜利者,靠的不是去试图掌控市场,而是明大势。”

“嗯我先下去忙了!”

当年的程霖生、七星企业,都试图掌控沪市的金业交易所,但都惨败而归。

虽然香港的金银贸易场情况不同,但想掌握,最好的办法就是掌握进口黄金的渠道,从印度、南非、墨西哥等地区进口‘便宜黄金’。

陈光良虽然想做这种生意,但他依旧选择了最保守的方式——缓慢吸纳。

随后。

陈光良翻阅资料起来,在每两(37.5克)200港币左右的价位上,平安银行已经替陈光良吸纳了3万两黄金,总价值150万美金的‘99黄金’。

初步完成计划的一半,剩余还准备购买价值150万美金的‘99金’,但成本可能稍微增加一些。

但在陈光良看来,香港的黄金应该是明年(1947)才正式被疯狂炒高。

总之他会选择在600港币每两以上,分批套现自己的黄金。

实际上,陈光良在美国的保险库里,还有差不多12万两黄金(31.5克一两,内地制),陈光良准备找机会拿回香港。

环球航运从内地的招商局,高薪挖了四名最好的华人船长,分别是滕士标、徐祖藩、杨志雄、章臣桐四人,四人还有个特点都是宁波籍。

本来这个时代的华人优秀船长,都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爱国。不过陈光良派出的说客赵铁毅,给大家讲了来环球航运的前景,以及待到招商局的麻烦之类的,便说服了一批华人高级船员。

这天晚上,陈光良在一家饭店的包厢里,接见了大家。

席间,陈光良趁着酒兴,高兴的说道:“很高兴大家选择我们环球航运,没有被爱国情怀冲昏头脑,而是为家人选择了一个好的前程。”

此言一出,大家纷纷比较意外,毕竟陈光良就是最大的‘爱国商人’。

滕士标便问道:“陈先生说我们是为了高薪、高福利而选择环球航运,这我们不会反驳。但为什么说,爱国情怀会冲昏头脑,您可是.”

陈光良笑道:“内战起,你们待在国内,家人还想置身事外,那怎么可能,所以来香港暂避,是个明智的选择。当然,我们在香港发展航运业,也是为民族争光的事情。”

此时内战已经开始,陈光良的选择已经有些道理了。

徐祖藩突然问道:“陈先生,你看好谁”

大家都是宁波人,所以是同乡。陈光良担任招商局总经理时,很是关切和培养华人籍的高级海员,所以和大家算是老熟人。

当初的马家骏船长,如今已经是招商局的船务总干事,此次赵铁毅去沪市挖高级海员,马家骏也是睁只眼闭只眼,甚至还给予了一些方便。

私人航运企业的薪水高,但国内的私人航运企业已经败落,就算曾经的三北,也因为虞洽卿死后,其子并不能发扬光大,当然也有大环境的原因。

招商局薪资待遇不高,但胜在是为国家做事。

陈光良说道:“看好谁不重要,总之接下来国内会很乱很乱,所以为了你们家人的安全,我建议你们将家人安置在香港。而且从长远来看,香港才是华人在大海里叱咤风云的宝地。”

为了这些高级华人海员,陈光良给出很高的薪资,同时还会安置大家的家人。

“好,多谢陈先生关照我们。”

此时大家再无疑问,国内会很乱,他们也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新老板是一位厉害的航运家,跟着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7月初,陈光良的岳父严智多匆匆来到香港,在家招待了他。

严家第三代的男丁,并没有在商界取得什么成绩,严智多继承了家业,在钱庄和金店上经营,严智多有两个弟弟,都是在毛纺行业做事,但并不是老板,而是工程师之类的,有一定的参股。

反倒是严家第三代的女性,出了三个高级知识分子,也嫁给知名人士作为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