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难以拯救病入膏肓的大明。
“大哥,你在想什么,大家都走了。”
赵铁捅了捅赵秩,他把从沉思中拉回来。
“走吧!”
“告诉兄弟们准备出发的事情。”
踏出府衙大门后赵秩把赵铁拉到一边:
“二弟,你去查查孙督师派来的建军倒底是何方神圣,孙督师居然能放心他来管理杨国栋和我们。”
“放心吧大哥,我去去就回。”
虽然才来通州城半天,但是赵秩还是趁着这个机会抓紧时间结交了几个人。
现在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
止生,止生,刚才孙承宗这这样称呼此人的。
回到驻地不久,赵秩就开始布置。
那两千青壮是不可能带出去的,他们没有战马,也没有战斗经验,带出去只有送死,因此赵秩将他们留了下来,由十个老兵带着。
当然,赵秩很坦然告诉他们事实的真相,出去执行一个很危险的任务,为了保护他们才不带他们去的。
一众青壮明白赵秩一番苦心后感动不已,碰到一个能重视他们性命的上司,这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
很多人都纷纷叫嚷着等赵秩回来后要接受他的训练,争取下一次能上战场。
安抚好青壮,赵秩就将那一千一百老将,还有关锦、贺关等兄弟,一干跟过来的老兵带出驻地。
正准备出发的时候赵铁匆匆赶了回来。
“大哥,查清楚了,此人叫茅元仪,字止生。”
“茅元仪,啊,原来是他……”
赵秩空然想起此人。
难怪孙承宗那么放心,原来是茅无仪出马啊!
“大哥,这个茅元仪是何来头?”
赵铁好奇的问道。
“是何来头,二弟,我告诉你,此人来头大着呢……”
赵秩清楚记得有关此人的一些事情。
茅元仪,1594年生人,现年已经35岁,字止生,号石民。
浙江归安(今浙江湖州市人),明朝末年的官员,文学家,军事家。
茅元仪家学深厚,喜欢读书,雄杰异常,懂军事,熟知军务,年少时就喜欢仗义疏财,拥有匡扶黎民百姓的大志。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也就是茅元仪23岁的时候,他就把大名鼎鼎的《武备志》给写了出来。
可惜的是,茅元仪虽然心存大志,满腹才华,却造化弄人,很难有出头的机会。
天启年间,他充任军中赞画,随孙承宗督师辽东,因为军功成了翰林院待诏。
就在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孙承宗因为受到魏忠贤的排挤而解职。
茅元仪受到牵连,被去官削籍贯。
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被朱由检打掉,茅元仪复出。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武备志》呈了上去,进言兵事。
可惜的是并没有引起朱由检的重视。
崇祯二年(1629年),己巳之变爆发,孙承宗奉旨督师御敌,茅元仪水涨船高,被任命为副总兵,署大将军印。
袁崇焕下狱,孙承宗坐镇辽东,茅元仪督理觉华岛水师。
大凌河之败发生,孙承宗再次辞官,茅元仪跟着被解职。
再后来辽东兵哗变茅元仪受到牵连,被充军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