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焚书坑儒(2 / 2)

尤其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要从头开始学的。

自从大秦重视教育后,老师太重要了,没有老师的话,即使开设学堂,也只是形如虚设。

尽管秦凡在抓教育的时候,设立了培训老师的部门。不过,在现代的时候,培养一个师范生,都需要四年的时间,还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

不止如此,当师范生毕业后,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成为老师的,毕竟老师上课的时候,更多依靠的是经验。

也就是说,只有在长期执课的过程中,才能够积攒授课的经验、技巧、套路。

现在大秦培训老师的部门,几个月就能生产出一批老师,这些老师的文化素质,其实未必很高。

小五子读书的时候半知半解,老师的文化水平又不是很高,说到底,还是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去学习。

比如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老师也不知道的时候,只能自己在书本上找答案了。

幸好大秦的书库现在还保留完整,因为秦凡穿越到了大秦的缘故,并没有发生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

所谓的“焚书坑儒”事件,是指有人反对实施郡县制,认为应该传承古制,分封土地,按照周朝的制度一样延续下去。

承古制显然是儒家的学说,而秦朝的当权者更重视法家的学说,尤其是丞相李斯。

李斯早年间早年间是掌管文书的小吏,那时候正是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只要敢于闯荡,基本上是可以冒出头的。

李斯当然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不甘于只做一个小吏,于是他辞去小吏的职务,前去齐国找到了荀子,成为了荀子的学生。

虽然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可是实际上,荀子的很多思想,反而和法家比较接近。

孔子主张仁爱治国,而荀子钻研的是“帝王之术”,事实证明,李斯后来也确实成为了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废除分封这个主意,就是李斯给秦始皇提出来的,因为在李斯看来,把地盘分封了后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

周朝就是这样灭亡的,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才是。

于是,李斯提出来了影响了中华几千年的制度——郡县制。

他把全国分为了三十六个郡,郡和县,其实是两个行政等级,郡要比县的等级高。

李斯这么做,可以高度中yang集权,稳固国家统一。

而现在,竟然有人提议废除郡县制,改为分封制,李斯肯定第一个不同意。

但是民间渐渐地开始出现了废除郡县改为分封的思潮,李斯对此表示,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上没有完全统一。

很多民众的思想,还处于旧国。

想要统一思想,便先要统一书籍,李斯给秦始皇建议,除了《秦记》之外的列国史记,应该全部焚烧,尤其是《诗》《书》这种书籍,更不能留着。

这便是“焚书”的由来。

但秦始皇并没有焚烧一些实用类的书籍,比如医学、农牧业的书籍。

焚书坑儒其实是两件事,至于所谓的坑儒,和儒家更没有什么关系了,秦始皇坑杀的是四百多名方士。

就是像徐福一样的人。

而《史记》里也明确记载了,秦始皇“坑术士”,非儒士,不知道为什么会演变为“焚书坑儒”,想必是当一个消息在第一个人嘴里传出去后,第一百个耳朵里听到后,可能是第一百个版本了吧。

或许“坑儒”二字正是从儒生们嘴里流传出来的,毕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生们才真正的站了起来,在秦朝的时候,儒家学说可是并不受重视的。